搜索

校园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院士1课堂 | 长寿有方!院士为崇文学子揭秘人体中的“江河”

日期:2024-10-25 来源: 作者: 浏览:
A- A+

“人心动,血行诸经。”血液通过心脏泵入血管,经血管流遍全身,最后回流到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心脏和血管构成的血液运输网络被称为心血管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10月24日,“院士1课堂”第37期活动迎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顾宁,从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用高性能微纳材料和心血管诊疗先进技术三个方面,为崇文学子揭秘心血管系统。

健康的“生命线”

血管遍布人体,如同江河密布大地,是机体重要器官的“灌溉渠”和人体健康的“生命线”。血管的健康与否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长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们常说“人与血脉同寿”。“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顾宁院士介绍,中国有3.3亿的心血管病患者,且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面对台下的莘莘学子,顾宁院士语重心长:“尽管你们都非常年轻,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好心血管。”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严峻形势,检测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实践。去年,我国发布了一个回顾性的流行病学报告,其中一个结论为:“血管年龄每年轻1岁,心血管风险降低26%”。血管年龄如何判定呢?据顾宁院士介绍,这需要通过收缩压、腰围、舒张压、总胆固醇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测评得到。目前,血管测评和及时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开发用于血管健康诊疗的新材料、新技术。

聚焦新医学范式

为此,顾宁院士带领团队建设“血管信息健康工程”,从血管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其应用,血管治疗药物与递药系统,血管组织工程与材料,血管保养与健康管理等多个层面促进血管疾病精确实时诊断。

2023年12月,南京市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为血管信息的“精准与尽可能完备获取-建模-临床转化”提供可行方案。“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聚焦的新医学范式,需要新兴技术与微纳材料、器件的支撑。顾宁院士围绕纳米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先进核心技术、难题挑战、诊疗应用前景等作了详细讲解。为了让同学们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顾宁院士还重点介绍了纳米氧化铁、磁性微纳气泡和纳米普鲁士蓝三种医用高性能铁基微纳材料的特性和临床治疗特点,通过分析其原理与应用前景,展示了生物医学学科的前途与魅力。

谈及心血管诊疗先进技术,顾宁院士表示,借助纳米材料特性而发展的精准医学疗法已经开始临床应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将实现一体化。

恰同学少年

铁基纳米材料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细胞构建的心脏补片……一项又一项心血管诊疗先进技术,让同学们得以一窥心血管诊疗的科技最前沿。

通过这次讲座,对于保护血管的重要性,同学们心存目识;顾宁院士在微纳世界的孜孜以求,更让同学们懂得了何为“医以济世,术贵乎精”。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院士提问,获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院士1课堂由学生进行主持,经过前期充分准备的小主持人在台上落落大方、从容自信,尽显一中学子风采。采用学生主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还能通过深度参与和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讲座的内容,进而提升整体的学习体验。

THE END
打印文章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Baidu
map